《文茜的世界周報》
【緬懷大英帝國往日榮光 英國脫歐陷泥沼】
英國在19世紀成為「日不落國」,殖民地遠至北非 香港 印度,占陸地總面積的24.75%,雖然地理上位於歐洲,心態上卻一直希望與歐洲大陸事務切割,採取的「光榮孤立」(Splendid isolation)外交政策,一方面維護殖民地的自由貿易,也不願加入歐洲陣營的任何一方,唯我獨尊的帝國思維,一直根深蒂固英國子民的思維中。
直到1894年,美國GDP首次超越英國,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,揭開大英帝國日落的序幕,與美國成為世界工廠鮮明對比的是,英國在二戰前,本是世界上最大債權國,與納粹奮戰慘勝後淪為世界最大債務國之一,積累兩百年的基業土崩瓦解,甚至瀕臨崩潰邊緣,連生存都要仰賴美國,首相邱吉爾遭選民摒棄下台,工黨執政也無法填飽人民的肚子,因此派出最顯赫的經濟學家凱恩斯,以特使身分向美國借錢,1945年簽署「英美貸款協定(Anglo-American Loan Agreement)。
(杜魯門\時為美國總統)
獲得這筆貸款後,英國同意將廢除阻礙我們相互貿易的壁壘,這項協議對美國企業來說是筆好買賣,對我們的農民是好事,對我們的工人是好事,對外貿易對美國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
英國取得美國的37億五千鎊借款,代價是英鎊成為可自由兌換貨幣,使英鎊出現拋售潮,英國也被迫揚棄與殖民地間的互惠關稅,等於間接消滅日不落國,美國從此成為唯一大國。
二次大戰後的歐洲,遭受嚴重破壞 百廢待舉,法國1950年提議各國互免關稅,取得煤和鋼的生產原料,把戰爭物資轉換成和平媒介,1951年 法比德義盧荷六國,形成「歐洲煤鋼共同體」,1957年更進一步組成「歐洲經濟共同體」(EEC),工業品關稅取消農產品關稅同盟,英國保守黨政府首相麥克米倫,認為英國應該加入,但是1963和1967年,兩度提交加盟申請,法國總統戴高樂以英國如果加入,可能對法國的地位和影響力構成威脅為理由否決,直到1969年,接任的法國總統龐畢度才敞開大門。
英國如願以償,在1973年1月1日成為「歐洲經濟共同體」成員,當時英國迎接新年的喜悅,同時也為入歐成功歡慶。但是英國國內始終不乏堅定地疑歐派,歷屆政府都未能消弭分歧,兩大政黨內部都有立場鮮明的支持和反對陣營。
(記者)
40年前我們的選擇是,究竟應該留在或是離開所謂的共同市場
1975年6月5號,在經濟不景氣,失業率持續攀升的背景下,英國就是否脫離共同體舉行公投,當時在野的保守黨黨魁柴契爾也支持留歐。
(英國電視主播)
贊成留下67%,不贊成33%
但保守黨政府上台後,脫歐派對歐洲的疑慮越來越重,首相柴契爾夫人表示,集權式的歐洲共同體,對英國意味著「噩夢」,她不斷向布魯塞爾抱怨英國的付出大於所得,1990年10月30號,柴契爾在英國議會,對「歐洲一體化」呼聲直接做出回應。
(柴契爾\時任英國首相)
歐盟委員會的主席德洛爾先生,早前在某次記者會說到,他希望「歐洲議會」能成為「歐洲共同體」體現民主的主幹,因此要讓委員會成為議會主席,又要讓部長理事會成為議會的立法機構,不 不 不
外相傑佛瑞豪因立場親歐辭職,當時英國經濟漸趨惡化 通膨居高不下,黨內對擔任黨魁15年的柴契爾日益不滿,歐洲問題成為擊垮鐵娘子的一記重拳,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上半,推動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加快,賦予布魯塞爾更多立法和行政權力,1991年12月《馬斯垂克條約》簽署歐盟成立。
1999年1月1號,歐元正式誕生,但是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,另一個歐洲經濟一體化重要體現的條約《申根協定》英國也沒有參與,英國可說始終和歐盟同床異夢,不用歐元,不參加歐盟危機救助方案,反對一切金融監管政策。
(史帝芬斯\金融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)
彭定康 前英國保守黨大臣,歐洲聯盟外交事務專員曾說,英國人在心理上從未加入歐洲,雖然我們簽署協議條約,我們參與其中,但在心理上我們永遠堅持自己的例外立場
工黨執政十年期間,歐盟東擴,大量東歐公民進入英國,開始引發移民問題爭議,歐元區出現經濟危機,再度引發英國是否應該承擔,拯救重災區歐元國家義務的問題。
英國之所以再度出現脫離歐盟的強大聲浪,重要的推手就是「英國獨立黨」(UKIP)極右翼的英國獨立黨成立於1993年。
(法拉奇\時任英國獨立黨主席)
現在是時候了,讓我們國家的人民認知到我們的最大利益,就在於脫離這個俱樂部(歐盟)
組黨宗旨就是主張英國脫離歐盟「UKIP」創辦人法拉奇曾是保守黨黨員,《馬斯垂克條約》簽署後退黨,自己組建英國獨立黨,2009年首次獲得歐洲議會席位。
(法拉奇\時任英國獨立黨主席)
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議會,你不能夠提出立法 起草法案,或者甚至否決法案,所有的一切都必須來自於,未經選舉產生的歐盟委員會
「英國獨立黨」挾脫歐民意聲勢逐年上漲,威脅保守黨繼續執政的機會,首相卡麥隆兵行險棋,賭注押在脫離歐盟這個潘朵拉的盒子上,2013年1月23號,他承諾如果贏得2015年大選,將在一年內就脫歐問題全民公投。
2015年5月,卡麥隆領導的政黨勝選單獨執政,他也表明會履行承諾。
(卡麥隆\英國保守黨主席)
公投是英國人民應有的權利,決定續留或改革歐盟或脫離歐盟
2016年2月,20號卡麥隆召開內閣會議,會後宣佈英國將於6月23號舉行,是否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投
(卡麥隆\英國保守黨主席)
抉擇在你們手中,但我的建議很清楚明瞭,我相信留在改革後的歐盟,英國會更安全 更強大 更富裕
突然保守黨內,殺出一位賭性更強的前倫敦市長強森,強森2月21號晚間宣布支持脫歐,英鎊22號立刻重挫超過百分之二,是當時7年來最大跌幅,主張脫離歐盟的趨勢,逐漸超越了維持現狀,最先丟出公投議題的卡麥隆,不得不多次親上火線,說服民眾留在歐盟
(卡麥隆\英國保守黨主席)
沒錯 我們的確需要採取行動控制移民,例如限制他們的福利和薪資等,但因為這樣就要犧牲我們的經濟,退出單一市場就實在太瘋狂了
民眾顯然並對卡麥隆的說法並不買帳公投結果。
(佛羅倫斯\草根文學嘉年華創辦人)
贊成離開歐盟的人數是1741萬0742票,這意味著英國已經投票決定離開歐盟
脫歐選票過半數51.8%,留歐的選民48.1%,雙方差距一百二十多萬票,卡麥隆辭去首相,紐約時報指出,佔英國人口85%的英格蘭陷入民族自豪,文化例外主義和懷舊情緒中,許多選民選擇相信反歐盟領袖主張,英國在脫歐後將更加強大的論調,年紀較長的英格蘭藍領工農階級選民,支持退出歐盟。
(英格蘭民眾)
我們有國家認同的焦慮,(移民問題嗎)對,我同意脫歐派說的讓移民離開我們的國家,把工作留給我們同胞
年輕 教育程度較高的選民,和大多數的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人選擇留下,公投結果,讓英國呈現分裂國家的格局,兩年半之後,英國仍然陷於動彈不得的去留泥沼中,民眾後悔了嗎?根據「Channel 4」的民調。
(古魯莫西\Channel 4主持人)
兩萬名來自各英國選區選民的意向,這是英國脫歐以來最大規模的獨立調查,們提出的問題和2016年公投一樣,英國應該留在歐盟還是離開歐盟
結果是我們應該留在歐盟,54%選擇留在歐盟,46%屬意離開歐盟,差距並不算大
(史帝芬斯\金融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)
支持留歐的趨勢在年輕選民中最為強烈,而年長選民幾乎沒有改變,所以某種程度來說,不同年齡的留歐與否意向,現在看起來確實差距更大
(加德納\英國工黨國會議員)
我認為民調結果顯示的是,我們的國家仍然存在難以置信的分裂中
(法拉奇\前英國獨立黨主席)
在過去的18個月裡,即使各位沒有聽到英國脫歐的論述,我們仍有46%的人支持脫歐,如果民眾的民主意願被推翻和背叛,被迫重新投票的話,我相信脫歐將以更大的優勢獲勝
「To be or not to be」(去或留)的確是一個讓英國人萬分難解的問題。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_0eqsMDupuo
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2,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...
splendid isolation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splendid isolatio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splendid isolation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
splendid isolation 在 Splendid isolation - Oxford Reference 的相關結果
For most of the 19th cent. Britain was diplomatically isolated, having what Palmerston called 'no eternal allies' to whom she owed favours. ... <看更多>
splendid isolation 在 'SPLENDID ISOLATION' - jstor 的相關結果
'Since the Crimean War, nearly fifty years ago, policy of this country has been a policy of strict isolation. no allies—I am afraid we have had no friends. ... <看更多>
splendid isolation 在 Splendid isolation - Wikipedia 的相關結果
Splendid isolation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19th-century British diplomatic practice of avoiding permanent alliances, particularly under the governments ... ... <看更多>